聯系我們

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地方政策

青島“十四五”能源規劃出爐:2025年煤炭消費比重下降至23.5%

11月9日下午,青島市政府新聞辦召開“十四五”專項規劃新聞發布會,邀請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劉凱發布《青島市“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四大目標


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是現代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之源。記者了解到,《規劃》系統梳理了“十三五”以來,青島市積極應對能源需求增長態勢,提升能源供應保障能力、調整能源結構、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和能源技術裝備水平、推進節能減排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和“十四五”時期面臨的形勢,并提出了四大發展目標。


在總量調控目標方面,綜合考慮經濟增長、能效提升等因素,結合國家、省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形勢,到2025年,電力裝機總量達到1090萬千瓦左右,全社會用電量達到612億千瓦時左右。


能源結構目標方面,深入落實“碳達峰、碳中和”對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新要求,擴大清潔能源利用規模,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推進煤炭消費壓減。到2025年,煤炭消費比重下降至23.5%左右。煤電電量、清潔能源電量、市外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優化到21.5%、27.0%、51.5%。


能源供給目標方面,拓展能源供給渠道,強化能源供給安全保障,進一步增強能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到2025年,電力供應、天然氣接卸及輸配、電煤儲備等能源供給能力實現大幅提升。


節能降碳目標方面,深挖節能降碳潛力,提高綜合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推進能源綠色高效發展。到2025年,完成省下達的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目標、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標。


主要任務和建設重點


為完成發展目標,《規劃》聚焦“三三三四五”發展戰略,提出了主要任務和建設重點。


在加快清潔低碳轉型、促進能源結構優化方面,大力實施可再生能源倍增、清潔能源替代、煤炭消費壓減等“三大計劃”。推動可再生能源倍增,因地制宜積極推進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可再生能源發展;大力推進清潔能源替代,持續擴大天然氣消費,提升清潔能源利用水平;加快落后煤電機組、燃煤鍋爐淘汰,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大幅壓減煤炭消費。實現能源消費增量主要由清潔能源供給、電力消費增量主要由清潔電力供應。


在夯實能源供給基礎、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方面,聚力完善智慧電力供應、多元燃氣供應、綜合油品供應等“三大體系”。堅守安全底線,推進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品種多元、渠道多元的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能源應急儲備能力,全面提升能源供給質量和效率。


在強化綠色節能發展,推進質量效率提升方面,推進產業結構綠色轉型、能源消費“雙控”、重點領域節能等“三大工程”。嚴格落實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要求,科學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增速,在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等領域深入開展節能降耗工作,加強單位能耗產出效益綜合評價結果運用,推動重點耗能行業轉型升級。


在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助推能源產業發展方面,著力強化重點能源研發、先進技術應用、智慧能源創新、能源裝備產業等“四大引領”。深入實施能源創新發展戰略,推進能源與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積極開展關鍵技術能源科技攻關,培育壯大能源裝備產業,創新綜合能源服務、分布式供能等能源利用模式,打造重點能源研發平臺,構建創新驅動的現代能源科技體系。


在深化能源體制改革,構建開放市場體系方面,持續深化重點能源領域、能源市場配置、能源運行管理、能源安全管理、能源合作交流等“五大改革”,優化能源要素配置,提升能源管理能力,構建現代能源市場體系。


青島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二級巡視員劉凱在采訪中表示,十四五”期間要繼續在可再生能源發展方面加大力度,主要將以風電、光伏發電作為重點,以生物質能、海洋能、地熱能等為補充,推動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協同化、規模化發展,擴大可再生能源應用。實施可再生能源倍增計劃,力爭到2025年,全市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再新增270萬千瓦,總裝機容量實現倍增。


具體來看,下一步將在以下五方面重點發力。其一,堅持陸海統籌,有序發展陸上風電,著力推進西海岸新區、膠州市、平度市、萊西市陸上風電應用示范;其二,有序發展集中式光伏,鼓勵漁光互補、農光互補等“光伏+”項目開發,推動分布式光伏規?;?a href="http://zyw96.cn/t/開發.html" >開發國家試點建設;其三,積極開展生物質熱電聯產示范工程,鼓勵開展生物質能綜合利用;其四,充分發揮青島在海洋資源、科技人才方面的基礎優勢,推進海洋能源技術發展,探索開展海洋能協同立體研究;最后,有序推進地熱能資源開發,穩步擴大地熱能可再生能源建筑領域的應用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