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工程物探
綜合物探方法在海南陵水地區干熱巖 資源勘查中的應用
文章來源:地大熱能 發布作者: 發表時間:2021-11-05 16:42:54瀏覽次數:1396
1 引 言
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科學家提出干熱巖概念,迄今世界上先后有多個國家開展了干熱巖鉆探試驗。由于干熱巖具有傳統化石能源不可比擬的優勢,越來越多的國家將干熱巖的勘探開發列入了國家能源發展計劃,目前我國干熱巖資源開發及其技術研究尚屬起步階段。為加快我國干熱巖資源勘查開發利用步伐,中國地質調查局在2013年啟動了我國干熱巖資源調查評價工作,海南陵水為沿海地區首批干熱巖靶區之一。
陵水地處海南省東南部,區內屬丘陵地貌,地勢總體中部低,南北兩側較高,海拔一般100~500m,植被茂盛,陵水河是區內重要的河流。陵水地區分布有陵水南平、陵水紅鞋、陵水高峰等溫泉出露點,南平溫泉鉆孔孔口水溫高達77℃,眾多溫泉出露是深部豐富地熱資源的外在表現,換言之,該地區具有高熱流背景,是尋找干熱巖的理想地區。
2 地質背景
海南陵水地區內出露的巖漿巖主要為晚白堊世保城巖體,外圍區域出露小面積的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花崗巖,與干熱源有關的巖漿巖巖體為保城巖體。保城巖體處于近東西向九所-陵水斷裂帶東端,巖體總體呈近東西向展布。各組成巖形成年齡由外向中心變新,呈完整的近東西向長圓形環套狀產出,形成年齡接近。
保城巖體為高鉀鈣堿性巖石,其地球化學特征與島弧巖石相似,為典型的I型花崗巖。研究表明,在地殼較深部位,由于處于較高的溫度、壓力環境,由幔源基性巖漿底侵誘發地殼物質部分熔融形成的長英質巖漿尚未開始結晶或結晶程度較低,基本還處于一種均勻狀態,這時幔源巖漿的注入,既有良好的混合環境,也有充分的混合時間,二者可以完全混合,產生均一的巖漿,形成鈣堿性花崗巖類巖石(Fernandez and Barbarin,1991)。保城巖體中發育一系列的包體,且包體及寄主巖具有明顯的殼?;旌系奶卣鳎òw中發育淬冷結構,常見反向脈、雙包體,長石的環帶結構,環斑結構等),可能指示了成巖巖漿殼?;旌献饔玫陌l生,說明保城巖體巖漿源區應該是有部分幔源巖漿的貢獻。
梁飛剛(2013)指出,根據FeO/Fe2O3指示,保城巖體巖石屬于氧化環境形成,侵位深度較淺。
根據角閃石的角閃石-黑云母全Al壓力計計算,得到保城巖體侵位時壓力為10~30Pa之間,計算得出侵位深度為3.3km,溫度大于750℃,表明保城巖體侵位深度較淺,成巖溫度較高。
唐立梅(2010)對比分析前人在東南沿海開展的晚中生代巖漿作用的研究成果,認為海南島100Ma左右的巖漿作用與太平洋板塊俯沖后撤引起的弧后拉張作用有關,中國東南部(包括海南島在內)在110Ma~90Ma左右時經歷了強烈區域性拉張作用,處于太平洋板塊后撤引起的弧后拉張階段。東南沿海早白堊世巖漿活動形成于區域伸展背景下,并帶有較明顯的消減作用影響跡象,這一成因特征延續到晚白堊世,如瓊南基性巖墻群(閃斜煌巖,全巖K-Ar年齡81Ma)具有“后碰撞弧”特征等。早期太平洋板塊向大陸俯沖碰撞的擠壓階段,先熔的是鈣堿性巖漿,形成I型花崗巖,代表了區域伸展的開始,到板塊作用的晚期,在已熔過鈣堿性巖漿的基礎上,再融的就是堿性巖漿,形成一系列A 型花崗巖,代表了強烈的伸展環境。
在太平洋板塊俯沖的背景下,太平洋板塊回撤引起弧后拉張,導致區域性的伸展減薄。保城巖體代表了晚白堊世110Ma~90Ma這期巖石圈伸展作用的開始,由幔源巖漿與其誘發地殼物質熔融形成的長英質巖漿在地殼深部混合形成殼幔混源巖漿,隨后混合巖漿可能經歷了分離結晶作用,侵位于地殼淺部成巖。
3 地球物理方法選擇
在陵水地區尋找干熱巖,需要查明區內斷裂構造和隱伏巖體的分布特征、巖漿通道位置、深部地質構造與干熱巖的關系。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目標體的不同物性特征入手,這就要求使用綜合的物探方法。應用綜合物探方法不僅可以提供豐富的深部地質體的物性資料,也可以相互驗證提高解譯準確性。
陵水地區主要分布保城巖體,經統計保城巖體平均密度為2.65g/cm3,圍巖密度范圍為2.59~2.76g/cm3,保城巖體密度低于圍巖,在前人1∶20萬重力成果中,保城巖體就表現為醒目的重力低,其反演結果中顯示該地區發育巖漿通道。
因此,開展大比例尺的重力測量工作可以更好地反映保城巖體的底面形態,圈定構造隆起部位或是巖漿通道。在重力圈定的有利構造的基礎上,尋找熱能相對富存的部位,這些部位往往表現為低阻高導的電性特征,開展探測深度大的電法工作有助于尋找深部的熱儲部位。
通常情況下,斷裂構造由于發育破碎與圍巖具有比較明顯的物性差異,整體上表現出相對低阻或重力梯級帶等異常特征,這為電法和重力方法了解斷裂構造提供了物性依據。
4 綜合物探方法的布置
通過1∶1萬重力剖面和大地電磁測深測量,了解區內主要斷裂構造在深部的分布特征和延伸情況,以及深部的低阻高導體的分布特征,根據這些深部熱量傳導通道,推測深部熱源的部位,為圈定干熱巖優選靶區提供可行性依據,最終再根據物探成果,結合水文地質資料,以盡量避開斷裂構造為原則,進一步縮小鉆孔優選靶區的范圍。
高精度重力測量主要是提取與基底、斷裂、局部構造有關的地質信息以反映區域構造,對勘查區進行定位。本次重力剖面穿過1∶20萬重力資料推測的巖漿通道,目的是相對準確地定位巖漿通道,熱能集中的巖漿通道分布于巖體內部,因此所布置的1∶1萬重力剖面并沒有延伸至巖體外。
如圖1所示,布置1∶1萬重力剖面測量55km,點距40m;1∶1萬重力剖面兩條,Ⅰ-Ⅰ′線近東西向,方位角為85°,長度35km,連接南平溫泉點和保亭加茂鎮東南側的巖漿通道;Ⅱ-Ⅱ′線近南北向,方位角為175°,長度20km,連接南平溫泉點和東部陵水南平地熱田附近的巖漿通道。
大地電磁測深測量主要獲得來自地下不同頻率的電磁波。由于趨膚效應,不同頻率的電磁波帶來不同深度巖石的巖性信息,大地電磁測深儀在地面上分別接收來自地下不同深度的巖石巖性信息及儲層流體信息,以此判斷地層深部的巖性變化,推斷地下巖性界面、斷層、地下熱儲等。布置大地電磁法測量剖面2條,剖面總長55km,點距1km,探測深度10km,其與1∶1萬重力剖面重合。
1∶1萬的重力剖面測量野外工作使用的是目前精度較高的CG-5 重力儀,儀器精度為±0.016×10-5 m/s2;大地電磁測深野外工作使用的是V5-2000測深儀,野外工作開始前和結束后,對儀器和磁探頭進行了兩次標定和一致性試驗;兩次標定的相對誤差小于2%;開工和收工一致性試驗中儀器同一極化模式的視電阻率和相位的均方相對誤差均小于5%。
5 綜合物探成果分析
5.1 剖面Ⅰ—Ⅰ′、剖面Ⅱ—Ⅱ′重力推斷解釋剖面Ⅰ-Ⅰ′北東起陵水縣花株村,南西至保亭縣的番俄嶺附近,全長35km,呈北東—南西走向,布格重力異常的變化趨勢是由北東往南西逐漸減小;剖面Ⅱ-Ⅱ′北西起陵水縣芬坡村,南東至溝圩村附近,全長20km,呈北西—南東走向,布格重力異常的變化趨勢是由南東往北西逐漸減小。
兩條重力剖面布格重力異常曲線均比較圓滑,經各種數據圓滑和場的分離處理后,沒有出現反映相對小巖體或小古生巖塊的重力異常。本次以及前人的重力數據均按《區域重力調查技術規范(DZ/T0082-2006)》進行過“五統一”改算。
為獲得剩余重力異常值,1∶1萬重力剖面的區域背景場使用前人20萬重力數據進行計算,計算參數與前人一致,采用16km×16km的窗口,窗口滑動平均的異常值作為窗口中心點的區域背景場。為反演整個保城巖體的基底情況,提取前人1∶20萬重力剩余重力異常數據,將本次重力測量的兩條剖面的兩端延長至保城巖體之外,拼接部位做線性平滑處理,依據收集到巖體(平均密度為2.65g/cm3)和圍巖(為古生代或元古代,其密度為2.59~2.76g/cm3)的密度資料,取剩余密度為-0.08g/cm3,采用RGIS軟件開展2.5D人機交互反演。剖面Ⅰ-Ⅰ′反演結果顯示下底面變化范圍為-2 500~-8 000m,并有巖漿通道顯示,巖漿通道向下延伸最深約8.4km(圖2);剖面Ⅱ-Ⅱ′反演結果顯示下底面變化范圍為-2 500~-7 500m,并有巖漿通道顯示,巖漿通道向下延伸約8.1km(圖2)。并結合本區的地質資料,推斷其基底為元古代地層。
5.2 剖面Ⅰ—Ⅰ′、剖面Ⅱ—Ⅱ′大地電磁測深推斷解釋根據大地電磁測深反演結果,剖面Ⅰ-Ⅰ′和Ⅱ-Ⅱ′的電性結構整體上可以劃分為三層結構(圖3、圖4)。第一層是表層的電阻層,厚度較薄,為十幾到幾十米不等,對應于第四系的沉積或表面的巖石風化層;第二層是高阻層,也就是對應的巖體發育區。從剖面圖上看,大部分地區是高阻反映,說明該區巖體的發育程度非常高,剖面Ⅰ-Ⅰ′底面深度變化范圍為-5 800~-8 600m,剖面Ⅱ-Ⅱ′底面深度變化范圍為-6 000~-8 800m,基本上與重力反演相吻合。第三層是相對低阻層,結合1995年6月海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完成的《華南地區1∶100萬物化遙綜合解釋成果編圖》
項目的成果以及重力的反演結果,推斷第三層低阻層為元古代變質巖地層(海南島的基底)的反映。另外,在剖面Ⅰ-Ⅰ′上的局部地段出現低阻高導層,推斷該地區可能有軟流圈層底侵和隆起。
6 深部熱源分析及概念模型
根據重力反演資料,其顯示的保城巖體范圍比地表出露的范圍大很多,在其測區的北東部和西北部該巖體側伏于二疊紀花崗巖體中,在其東南部和西南部則側伏于三疊紀花崗巖體中。同時,反演顯示保城巖體有兩個巖漿通道,分別位于測區東部陵水南平地熱田附近和測區西部的保亭加茂鎮東南側一帶。其中,位于測區東部陵水南平地熱田附近的巖漿通道可能與南平地熱田有關,而位于測區西部的保亭加茂鎮東南側一帶的巖漿通道處于保城巖體與三疊紀花崗巖體的接觸帶附近,該巖漿通道很可能被出露地表的三疊紀花崗巖覆蓋。因此,該巖漿通道具有較好的蓋層。
另外,據區內開展的大地電磁測深資料分析,在區內深部局部地段發現低阻高導層,推斷該測區軟流圈層有底侵和隆起現象,而且存在兩個巖漿侵入通道,巖漿通道控制著部分巖漿的侵入和分布,深部的熱源可以通過巖漿通道或斷裂向上傳導,并在地表形成具有一定熱量的地熱田。圖5為該測區深部構造及概念模型。
7 勘探孔選址分析
根據本次在該測區的重力測量、大地電磁測深勘查結果,結合其地質、水文等資料,擬設計勘探孔兩個,分別為ZK1和ZK2。其中ZK1孔位于Ⅰ-Ⅰ′剖面的4號點(為大地電磁測深的點號)附近(圖3),距離南平地熱田西南方向23.4km附近。ZK2孔位于Ⅰ-Ⅰ′剖面的24號點(為大地電磁測深的點號)附近,距離南平地熱田西南方向3.4km附近。
本次完成的1∶1萬重力剖面布格異常曲線
7.1 熱儲部位分析
1:1萬重力剖面測量數據反演的巖體基底形
態和大地電磁測深的反演結果也與1:20萬重力數據反演結果吻合,顯示測區內分布2個巖漿通道,通道1位于Ⅰ-Ⅰ′剖面4號點(保亭加茂鎮東南側一帶)(圖3),通道2位于Ⅱ-Ⅱ′剖面16號點以南(陵水南平地熱田附近)(圖4)。另外,在綜合剖面成果圖上可以看到Ⅰ-Ⅰ′剖面上的24號點下方的基底特征和4號點下方相似,巖體厚度變小,深部地層相對上拱,上拱部位表現為低阻高導電性特征和相對低密度特征,類似熱源的反映。
綜上所述,測區內有3處熱量相對集中的部位。
結合收集的其他資料可知,Ⅱ-Ⅱ′剖面上顯示的16號點以南的通道,位于三亞—陵水斷裂帶上,此深大斷裂可能向下深切該通道,不但可能形成導熱通道使熱量加速散失,而且可能引入水源,此處尋找干熱巖的難度相對較大。
7.2 ZK1孔選址綜合分析
1)ZK1鉆孔處于通道1附近,即Ⅰ-Ⅰ′剖面的4號點附近,有低阻高導層上拱特征和相對低密度特征,顯示熱源的反映。
2)ZK1鉆孔東側發育韌性剪切帶,根據收集的資料,重力剖面顯示未發現深大斷裂,大地電磁測深顯示發育的斷裂延伸深度不大,且傾向北東,未切割ZK1,因此,ZK1不會受到韌性剪切帶太大的影響,且除韌性剪切帶外附近構造不發育。
3)ZK1鉆孔上部覆蓋的二疊紀或三疊紀的花崗巖是下部保城巖體熱量較好的保熱蓋層。
4)ZK1地勢較高,水量較貧乏,發育干熱巖的幾率更大。
7.3 ZK2孔選址綜合分析
1)ZK2鉆孔處于Ⅰ-Ⅰ′剖面的24號點附近,基底特征和4號點下方相似,有低阻高導層上拱特征和相對低密度特征,顯示熱源的反映。
2)從推斷成果圖3看,南平地熱田附近雖無
深大斷裂發育,但淺部小斷裂相對發育,這些斷裂規模較小,向下延伸不大,但組成的熱礦泉循環系統發達,且此處地勢較低,為大氣降水匯集的地方,水量豐富。ZK2位于南平溫泉的西南邊,相距3km多,在一定程度上避開了沿陵水河的熱礦泉發育地帶。
3)ZK2北西側靠近一個北東向的小斷裂,如果此斷裂向北西傾,那么不會切割ZK2,如果向南東傾,那么一般只會影響ZK2的淺部,不會影響到ZK2孔的深部,因此,ZK2不會受到附近斷裂太大的影響。
4)ZK2孔處于荒坡田野上,距城填、村莊等居民地較遠,僅分布有一些農作物,其施工環境比較理想,同時施工征用土地的問題也容易解決,是理想的施工場所。
8 勘探孔預期深度與溫度
依據本次在該測區開展的重力測量、大地電磁測深工作成果,以及該測區各種物探資料,綜合其地質、水文等資料研究分析,本次設計的勘探孔至3 500m 深溫度可達200℃以上,溫度達到干熱巖定義標準。
8.1 地溫梯度估算
1970年至1973年,廣東省地質局海南地質大隊對保亭新村(七仙嶺)熱水進行了勘探,孔深646m時孔口自流水溫為88℃??碧剑矗澳旰?,溫泉自流水溫保持不變。如果按ZK11 孔資料,鉆孔自-200~-500m標高,地溫梯度為3.9℃/(100m)。
9 結 論
利用重力測量與大地電磁測深方法組合,結合地質、水文、環境等資料,推斷保城巖體中斷裂構造的展布以及其基底構造特征和性質,開展深部熱源研究分析,建立陵水地區深部溫度場的模型概念圖。依據以上研究分析結果,確定了ZK1、ZK2兩個勘探鉆孔位置,估算兩個勘探孔在深度3 500m溫度可大于200℃,滿足干熱巖開發的要求。
上一篇 > 綜合物探方法在好力寶銅礦床的應用
下一篇 > 綜合物探方法在廣東某區鉛鋅多金屬礦勘查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