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工程物探
海洋物探技術及應用
文章來源:地大熱能 發布作者: 發表時間:2021-11-09 14:28:23瀏覽次數:2098
1.前言
20世紀末, 科學家在海底發現了另一個大洋世界— — —“黑色大洋” , 富含礦物質的流體在其中流動著, 驅動著礦物質的傳遞和界面交換, 形成各類大洋礦產, 并維持著由極端條件生物所組成的深部生物圈。黑色大洋的發現, 拓展了人類對地球形成與演化和地球生命起源的認識領域。從此,人們不斷的加快了對海洋的探測,各種海洋探測技術相應的產生。海洋物探技術的發展不僅具有顯著的科學研究意義,在海洋能源的開采利用和海洋軍事和安全中都要很重要的意義和位置。
2.海洋定位技術
水下定位主要測定水下探測系統相對水面母船的位置,如側掃聲納系統、 海底照相系統、海底攝像系統等拖體系統,水下機器人,海底箱式取樣器、多管取樣器、電視抓斗、潛鉆、熱液保真采樣器,及海底土工原位測試儀等等。測定水下探測系統相對水面母船的位置,結合水面船只的全球定位數據,就可將水下探測系統的準確位置歸算到大地坐標系上。水下定位系統主要有超短基線定位系統、短基線定位系統、長基線定位系統,及超短基線定位系統與長基線定位系統組合系統,短基線定位系統目前已很少使用。超短基線定位系統由聲基陣、聲標、主控系統和外部設備等組成,聲基陣置于船底或船舷,聲標裝在水下探測系統上,測定聲標與聲基陣不同水聽器之間的距離和聲脈沖到達的相位差來確定聲標相對于聲基陣的位置。根據船載部分與水下應答器之間的交聯方式,系統有聲學應答方式、電信號觸發方式和同步鐘等三種方式。系統最大的優點是可以進行長距離海底目標連續跟蹤定位, 操作簡單; 缺點是定位精度較低, 作用距離較短, 作業水深較淺。長基線定位系統通過測定母船與聲標的距離,水下設備(安置聲標)與聲標、母船的距離,及水下設備與各聲標的距離,最終確定水下設備相對母船的位置。系統的主要優點是定位精度高,適于在小范圍內(幾十平方公里)精確定出水下設備。水下GPS系統包括 GPS智能浮標(GIB)、控制站及水下應答器。浮標下掛水聽器,由四個浮標組成基陣,通過水面天線與控制系統鏈接。應答器置于水下運載器上, 應答器內裝有聲波發生器。浮標在聲波發生器約500m范圍內,就能精確探測到聲波信號。測定應答器發射與水聽器收到聲脈沖信號之間的時間差,測出浮標和水下目標之間的相對位置,利用差分 GPS 精確測定浮標的精確位置,從而得到水下目標的精確定位。定位數據可在控制站與浮標之間無線傳輸交換。
3.海洋重磁測量技術
海洋重力測量在全球的廣泛開展,積累了海量的測量數據,在資源勘查和科學研究等方面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海洋重磁的長足發展很基于衛星測高技術,因為衛星測高數據目前是海洋重力數據的重要的數據來源,如今,衛星測高數據密集覆蓋了全球大洋, 高精度的衛星定軌和大氣2海洋環境改正給出了足夠精度和分辨率的海洋大地水準面起伏,而由其恢復出的重力場的精度和分辨率已接近于海上船測數據的水平。
衛星、航空器和海洋船只等所采集到的海洋地磁測量數據對于直接尋找海底磁性礦產問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管志寧等,2002)。海洋磁測在發現海底各種掩埋、廢棄的鐵磁性物質方面非常有效,如戰爭遺留在海底的炸彈、水雷、沉沒的艦船和海底管線,甚至水下考古發現等。由于偵察潛艇的潛航與隱蔽(反潛技術)和水雷的布設(水下探查技術)與認識地磁場的關系十分密切,使得海洋地磁勘查在軍事方面的應用也凸顯出重要性。海洋地磁場的測量與研究越來越得到各方面的重視,海洋磁測技術的發展也非常迅速。
4.海底聲學探測技術
聲波在海水中的傳播優于電磁波和可見光,目前的海底探測主要還是依賴于聲學探測技術(李啟龍,2000)海洋地震勘探及其數據處理是傳統性的海底聲學技術,也是研究海底構造與海洋巖石圈深部結構和尋找海底礦產的主力技術。多波束測深、側掃聲納測圖和淺層剖面測量則是近數十年快速發展起來探測海底淺層結構信息的技術,這些技術已經在當代海洋工程、海洋開發、海洋研究、海底資源勘查等方面發揮出極其重要的作用。
4.1 海洋地震探測技術
海洋地震勘探主要利用地震波在海底地層巖石中的傳播規律,來研究海底以下地質構造,推斷巖體物性,勘查海底資源。地震勘探法是目前海底探查應用最廣、成效最高的地球物理技術。20世紀以來,海底地震迅速發展,主要表現在采集系統的高集約化、采集技術的多樣化、探測技術的多元化、數據處理解釋技術的飛速發展。 20世紀 年代末至今,隨著三維、四維、高分辨率和多波多分量地震探測技術的發展,出現了三分量檢波器、四分量檢波器、渦流檢波器、高性能壓電檢波器。隨著無線電定位和衛星定位在地震勘探中廣泛應用,海洋地震數據的采集也從最初的三船法、 雙船法發展目前主要采用的單船法。同時探測維數也從最初的二維發展到目前的三維地震探測,甚至時移探測,即四維地震探測。海洋地震探測技術從反射探測技術、折射探測技術發展到目前的多波多分量地震探測技術。多波多分量地震探測與通常采用的單一縱波探測技術相比,所能提供的地震屬性(如時間、速度、振幅、頻率、相位、偏振、波阻抗、吸收、復分量等)信息成倍增加,并能衍生出各種組合參數(如差值、比值、乘積、幾何平均值、求取的彈性系數等)。利用這些參數估算地層巖性、孔隙度、裂隙、含氣性等比只用單波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勘探地震數據的處理包括數值計算和對地殼結構的成像;地震數據的解釋則趨向于可視化技術的運用。
4.2 海底淺層聲探技術
海底淺層聲探測有多波束測深、 側掃聲納和淺層剖面探測等, 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只是由于探測目標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使用的聲波頻率和強度也存有差異,一般高頻用于探測中、 淺海水深或側掃海底形態,低頻用于探測深海水深或淺層剖面結構。高頻能提高分辨率,而低頻則能提高聲波的作用距離和穿透深度,目前有很多系統采用雙頻或多頻探頭結構,以提高全海域的探測能力。 多波束測深系統是一種由多個傳感器組成的復雜系統。它不同于單波束測深系統, 在測量斷面內可形成十幾個至上百個測點的條幅式測深數據,幾百個甚至上千個反向散射強度數據,能獲得較寬的海底掃幅和較高的測點密度,極大地改進了海底數據采集的速度;由于測量波束較窄,并采用先進的檢測技術和精密的聲線改正方法,系統可確保探測精度和波束腳印的坐標歸位計算精度。因而,多波束測深系統具有全覆蓋、高精度、高密度和高效率的特點,在海底探測的實踐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多波束測深系統日益受到海底測量同行的認可。多波束測深系統可以分為聲波反射—散射和聲波相干兩種類型,大部分多波束系統基于聲反射—聲散射原理, 少數基于聲波相干原理。目前后者的波束數較多(1000—4000束),具有有較大的覆蓋率(10—20倍),但探測頻率較高(60Hz),測量水深較淺(600);前者的波束數一般在120個左右, 覆蓋率為3—705倍。在淺水區,聲波相干多波束系統的性能指標明顯優于聲波反射—散射多波束系統,但目前在深海勘測中主要還是使用聲波反射—散射多波束系統。
側掃聲納技術運用海底地物對入射聲波反向散射的原理來探測海底形態,側掃聲吶技術能直觀地提供海底形態的聲成像,在海底測繪、海底地質勘測、海底工程施工、 海底障礙物和沉積物的探測,以及海底礦產勘測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根據聲學探頭安裝位置的不同,側掃聲納可以分為船載和拖體兩類。船載型聲學換能器安裝在船體的兩側, 該類側掃聲納工作頻率一般較低(10KHz以下),掃幅較寬。探頭安裝在拖體內的側掃聲納系統根據拖體距海底的高度還可分為兩種:離海面較近的高位拖曳型和離海底較近的深拖型。高位拖曳型側掃系統的拖體在水下100m左右拖曳, 能夠提供側掃圖像和測深數據,航速較快(8kn)。多數拖體式側掃聲吶系統為深拖型,拖體距離海底僅有數十米,位置較低,航速較低,但獲取的側掃聲納圖像質量較高,側掃圖像甚至可分辨出十幾厘米的管線和體積很小的油桶等,最近有些深拖型側掃聲納系統也開始具備高航速的作業能力,10kn航速下依然能獲得高清晰度的海底側掃圖像。
淺地層剖面測量系統是探測海底淺層結構、海底沉積特征和海底表層礦產分布的重要手段,它具有與多波束測深和測掃聲納相類似的工作原理,其區別在于淺層剖面系統的發射頻率較低,產生聲波的電脈沖能量較大,發射聲波具有較強的穿透力,能夠有效地穿透海底數十米的地層。淺層剖面測量與單道地震探測也很類似, 但分辨率要高得多,有的系統在中、淺水探測的分辨率甚至可以達到十余厘米。20世紀40年代推出最原始的海底剖面儀,上世紀60-70年代出現商品設備,由于當時技術基礎的限制,無法實現復雜信號的處理、地層的高分辨探測和自動成圖,地層探測結果只能繪在熱記錄紙帶上,不能長期保存。海底探測要求淺層剖面測量系統既能擁有較高的地層穿透深度,又能具有較高的地層分辨率。
5.海洋探測技術的應用
目前,海洋能源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據估計,南海的石油資源量可達400億噸,全部或部分在我國斷續國界線內的南海大陸架和大陸坡的含油氣盆地。因此海洋能源的探測至關重要。地球物理探測手段是油氣勘探中最為重要的手段,也是目前我們應用最為廣泛的手段。其中,以地震勘探為主要方法。地震勘探是利用人工方法激發地震波,來定位礦藏(包括油氣、礦石、水、地熱資源等)、確定考古位置、獲得工程地質信息。地震勘探所獲得的資料,與其他的地球物理資料、鉆井資料及地震資料聯合使用,并根據相應的物理與地質概念,能夠得到相關構造巖石類型分布的信息。海上作業都通過一條船拖著幾千米的拖纜,拖纜可以從船尾放人海中,通過氣槍或者電火花震源激發,利用水聽器接收來自地下的信息,從而指導油氣勘探。
另外,由于能源的短缺,海洋能源成為各國爭奪的焦點,因而引起了很多領土爭端問題,例如釣魚島位于東海大陸架的東部邊緣,距臺灣島120km,東西距日本沖繩和中國大陸200海里。釣魚島歷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明代就被列為中國的防衛范圍。釣魚島是我國臺灣省的附屬島嶼,從海底地形和地質構造看,它同臺灣諸島一樣屬于大陸型島嶼,與日本琉球群島的海洋型島嶼性質不一樣。中日甲午戰爭以前,日本政府也承認釣魚島是中國的領土。甲午戰爭后釣魚島被日本占領。二戰結束后,日本將釣魚島交予美國托管。20世紀60年代,聯合國、美國等研究機構及日本先后對東海及釣魚島周圍海域進行了調查并確認該處石油蘊藏量140~150億噸。日本政府見油起貪,宣布對釣魚島“重新擁有主權”。在日本政府的慫恿下,日本右翼勢力更是企圖強行霸占釣魚島,而且多次在釣魚島問題上挑起事端。因此,為了保證我國領海的安全,不僅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還要探測敵對的行動的監視和探測,多波束聲吶測深系統等地球物理方法能夠為潛艇隱蔽和導航提供精確的數據,在保衛我國海洋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 > 物探技術在煤礦的應用
下一篇 > 當前我國礦井物探面臨的關鍵問題